徐州是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是两汉文化之源。打开徐州城地图,我们会发现一条纵贯古城南北的历史文化轴线,南起云龙山,北至故黄河,这条文脉中轴线便是徐州的城市脊梁。“彭城七里”涵盖了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构成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待于去保护,有待于展示给世人。我们理应投入更多的力量挖掘、讲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徐州,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快哉亭。
当走上石级,跨过栗壳色的大门,那飞檐翘角的快哉亭重现眼前……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仿佛就此开启。千年前,留在徐州的苏轼,围着炉子喝茶的时候,会不会在某一时刻想着,如果自己和张山人一起去快哉亭游玩该多好。
古人的心思我们猜不到,但历史总是充满联系的,想到苏轼,就想到了“快哉”二字,也不得不提到快哉亭。快哉亭的历史很长久了,它见证了徐州变迁的浪漫,很多老徐州人都知道这是本市最早的公园。
昔日的快哉亭,建筑在徐州古城墙的脚上,为徐州古城的五楼之一,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分布于彭城周围。
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沿着二十多级台阶攀登进入枣红色的大门,跨入快哉亭幽静的小院,亭楼主体建筑坐落正中,古式长廊环绕相连,显得层次分明。
快哉亭之所以叫做快哉亭,取名于苏轼的《快哉此风赋》。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后,常约宾朋来此亭避暑赋诗。一天,苏轼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内,有人请他命名亭名,苏轼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从此,这座亭子便被命名为快哉亭。
《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在城东南,旧治宋熙宁末李邦直持节徐州,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构建。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后名奎楼,俗名拐角楼。”所以,快哉亭在徐州百姓的口中,还有个小名儿:拐角楼。自快哉亭被命名后,时光过往千年。
· 1928年,北伐军进驻徐州后,将快哉亭及荷花池辟为公园(快哉亭北面,包括现在的青年路、市政府大院的一部分,当时都是荷花池),建有九曲桥、凉亭、石桥和水阁。
· 1931年夏秋之交,位于快哉亭公园北门出口处的振徐电影院开业了,那是电影业在徐州最初落脚的地方; · 1956年9月,在公园东侧建设的动物园开放,有金钱豹、梅花鹿等20多个品种。后来又在动物园南面水池旁建了水禽岛,岛上有假山、四角亭,池中饲养了鹈鹕、野鸭、鸳鸯、天鹅等水禽。由于动物园面积太小,又位于市中心,既不卫生,也不安全,1983年,徐州扩建彭园时,决定将快哉亭公园(时称人民公园)内的动物园迁至彭祖园。 · 1984年,经过三年改造建设的“人民公园”正式更名为快哉亭公园。振徐电影院、中山堂和胜利影院,这些名字对于老徐州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回忆。电影院里的电影,溜冰场上的欢笑,露天舞台上的表演,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公园东边的小桥石栏上,刻着民国17年夏历5月铜山县县长刘炳晨书写的字样,描绘着公园的景色。八角凉亭、L型长廊,这些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美。
历史令人动容,不同的人在轴线的留下各自不同的鲜艳笔墨,但历史地标和人文气息,却可以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永不磨灭,你也永远可以在快哉亭公园看到游人。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绿树成荫、花香袭人。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情怀。夏日的公园,曲廊悠悠,藤蔓延展,铺满了整个长廊,用绿荫庇护着乘凉休憩的人们。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快哉亭公园,历史的厚重感会让人从心底发出感叹。快哉亭公园更像是一片遗落在世间的桃花源,文化意涵丰富是它的内里。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真正发掘这块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