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淮海路!
许多城市都有一条“淮海路”,
但,唯有徐州的淮海路最名副其实!
1941年抗战时期,徐州城区这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名为“启明路”,抗战胜利后,此路改为“中正路”。
△ 1948年底,解放军进城,徐州解放。
“中正路”的历史印记是上世纪40年代的惠龙钟表眼镜行(徐州中正路 电话569)。
1948年12月1日,解放军路过此路解放徐州,后此路以“淮海路”命名,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它是徐州解放的见证!
后来,淮海路变宽了也变长了。1953年拓建了淮海路西段,1971年以中山路为界,正式定名为淮海东路和淮海西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淮海路又向西延伸,与三环路相通。淮海路的西延建设,也让这条“十里长街”沐浴新生。今天,徐州作为淮海地区中心城市,而淮海路又居于徐州市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淮海路”。
淮海路是徐州主城区最繁华的商业之路,东起淮海广场,中穿彭城广场,西连人民广场至西三环路,有“三场一路”之说。
初建的淮海路,仅有1678米长,东西连接着徐州火车东站与中山路口。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这条路“晴日尘飞扬,雨天一脚泥”。
△ 上世纪 60年代,工人们正在给淮海东路铺设沥青路面。
△ 60年代的淮海路,当时被称为“省内第一街”
△ 淮海东路下坡,还能认出这是哪吗?
△ 上世纪80年代徐州,薄雾笼罩下的淮海路,交警和他的凉伞。
1994年发行的《徐州市志》记录了淮海路上的这些单位:
【淮海东路】徐州电业局、邮电局、徐州市自来水公司、医药大厦、人民商场、纺织品公司、淮海饭店、彭城饭店、副食品大楼、中山堂影剧院。
【淮海西路】古彭商业大厦、新华书店、彭城剧场、徐州会堂,矿工会堂、徐州展览馆、徐州医学院、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商场、友谊商场、旭光百货商店、徐州交通局、水利局、建筑设计院、规划局。
看着这一长串名字,回忆涌上心头!80后的孩子们,小时候和父母去新华书店购买辅导册;周末和父母到人民商场买衣服;后来是和同学一起到展览馆门前的夜市吃吃喝喝......
徐州新华书店风采卓绝了很多年,它拆了,重建了,改名了,重新开张了……门前卖勺子的老奶奶陪了它几十年,很多徐州人家里都有一把老奶奶卖的勺子或者指甲刀吧。
新华书店是国家官方的书店,1937年4月24日成立于延安清凉山,毛主席题了店名,分店遍布全国。
徐州新华书店正式成立于1948年12月26日,受新华书店华东总店和徐州市军管会双重领导。1953年5月1日改名为新华书店徐州支店,1962年改名为徐州市新华书店。
在没有耐克、阿迪及各种专卖店的时候,徐州人买鞋子大多都是在淮海路上的鞋帽商店买的。
淮海路上的地标建筑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徐州人。
△ 上世纪60年代,展览馆门前的广场是当会场用的。
△ 上世纪90年代,展览馆门前的空地儿就成名噪一时的夜市了。
△ 凌晨的徐州火车站
△上世纪80年代的徐州饭店
△上世纪90年代的人民商场,徐州第一家股份制商业企业。
△ 上世纪80年代的双拥碑
△ 淮海东路上的人行天桥
△ 古彭大厦
彼时的古彭大厦门前还有圆盘道,对于80后来说,两厢公交车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时期。
△1990年的百货大楼
从诞生到辉煌,从1950年到2019年,百大在徐州中心屹立近70年。2004年,拥有百货零售店、家电专业主题店和超市的徐州百货大楼,被国内贸易部核定为“中华老字号”。
过去几十年,徐州人都以在百货大楼买个衣服当做体面事儿,小孩子过新年也必然闹着要父母,在百货大楼给买件新衣服。
上世纪50年代初,淮海路向西延长,从中山路口至段庄称为淮海西路,原来的路段称为淮海东路。经多年不断维修扩建,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号称“十里长街淮海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淮海路向西开辟,延长至三环路口,远远超过了十里,全长已达6485米,是城区第一主干道。2010年以后,淮海路进行改造绿化,全路双向至少六车道,比原先各宽出约三米的人行道。从此,淮海路变得更加繁华,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淮海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徐州第一路”。
(摄影/季广天)
◆ 淮海路对于徐州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 意味着,过春节在供销大厦、古彭广场给爸妈买的新棉袄;每逢金鹰店庆总要去买点东西;去女人街做美甲,再吃点地道徐州小吃;在苏宁买等离子电视机;在万虹桥电子市场买诺基亚;在五星电器买第一部苹果手机;在新一佳买买买;在会堂门前的夜市吃到人生第一口“毛鸡蛋”;去文化宫上辅导课;去口腔医院拔智齿......
◆ 徐州的淮海路,一直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在号称“淮海第一商圈”的“彭城广场”逛一圈,可以感受大徐州的时尚与繁华。
(摄影/李婷)
◆ 在手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文化宫可以说是“手机大卖场”的代名词了。每当想换一部新手机的时候,总会第一个就想到去“文化宫”,因为那里有一家叫“万虹桥”的电子市场和一众手机专卖店。
◆ 上世纪90年代末,淮海路几乎包揽了每个家庭装修最后一步——这条路上的五星电器、苏宁电器...总能买到你心仪的那一款。
(摄影/李婷)
◆ 从大学生到少妇,从买袜子、换手机壳,到买衣服,做美甲。女人街,早已成为时尚聚集地。每个徐州人身边一定有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是在女人街做生意的。
◆ 从淮西客运站到徐州站,徐州公交1路车,是对淮海路最长情的陪伴!
(摄影/季广天)
◆ 还记得淮海路巨龙淘宝夜市的那幢楼吗?曾经叫“工贸大厦”,全名是: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商场。
◆ 淮海西路上的颖都新锦江大酒店和如今已经消失的海天假日酒店,在这吃过喜宴或者当过伴娘的小伙伴举个手!
◆ 2014年9月,新淮海西路通车,淮海新天地也开始走进了大家的视线,成为西区徐州人的溜达首选。
说到美食,淮海路本身身怀的技能并不多。但与淮海路串联相通的中枢街、立德路、少华街、富国街、永安街、矿山路却美食云集。
徐州有实力的口碑老店,很多都选择扎根在富国街。走遍这条街,便能寻觅正宗的徐州味道。
(摄影/徐祥瑞)
80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吃,徐州中式寿司第一家。以前在隔壁的巷子里,现在转到了路边最显眼的位置。有寿司、粢饭可以选择,从早到晚,总有人光顾。最受欢迎的还是肉松咸蛋黄的,口味数十年如一日,性价比也很高,盲点不出错。
(摄影/刘紫嫣)
一碗混合凉皮,是老客点单的常规操作。凉皮、凉面、牛筋面,最后再叮嘱老板多搁黄瓜,糖醋口是笑笑凉皮亘古不变的主旋律。酸甜冰凉,一碗清爽的混合凉皮下肚,吃货仿佛都在这一刻被治愈。
(摄影/徐祥瑞)
二中的烤肉筋简直就是从小吃到大。烤肉筋肥而不腻,油中带香,外焦里嫩。烤好之后撒上老板特制的辣椒孜然粉,再用两张薄饼卷起来,递到手里的时候还是滚烫的,趁热吃一口,真香。
(图/叁叁叁)
二中毛家熟食,在徐州家喻户晓,简直就是“熟食届的天花板。每天下午开门之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少华街蛙鱼是少华街上最特别的存在,见证了这条街的繁华过往,是曾经多少少华学子放学必选的饕餮。
(摄影/三三)
从1989年开始,夫妻俩拾起祖辈流传下来的制作蛙鱼的手艺,在少华街沿街的自家房子里,卖起了蛙鱼。
徐州几乎每个80、90后的心目中,都对他家的竹筒水晶蛙鱼印象深刻。用竹筒插入,多放榨菜半甜醋,连汤带鱼儿一吸而尽,酸甜滑爽,伴随着淡淡竹叶清香,那叫一个滋儿。
(摄影/徐祥瑞)
女人街里最响当当的吃食,就是“闫二姐卷饼”了吧。闫二姐当年拉着小推车来到女人街售卖,因口味独特而大受店主和前来逛街的小姐姐们的喜爱,口碑相传,回头客不断。
在以服装和饰品生意为主的女人街,闫姐用烙馍卷菜闯出了天地,承包了最大的区域,引得四面八方的吃货都来打卡,口味爆辣爆过瘾。
(摄影/三三)
原本开在少华街拐角的“劝君上当一回砂锅店”,就算没去吃过,路过肯定也会注意到这家搞怪的店名,曾经几元一个锅,是多少人无限回购的美味。这家主要做川味麻辣砂锅,底料由30余种调料炒制而成,牛肉粉丝、带鱼豆腐都是招牌。
老味与新生,传统与潮流,少华街里卧虎藏龙,不仅有市井老味,也有精致的网红餐厅,是一条新老网红美食云集的老街。它和附近的几条街强强联合,成为了徐州美食的宇宙中心。
“巷子里的大树食堂”是很多徐州人心中的“深夜食堂”,店铺不大,只有六个位子,但食客络绎不绝;菜品不多,但每样都很经典。
(图/小红书@泡芙_Lala啦)
明档的家庭式操作,让食客们把等待食物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这里的每一道菜里都有爱的味道,让多少人吃了一次,就心心念念着第二回。
老沈阳铁板鸡架
(摄影/从一)
(图/小红书@一颗反派)
地锅鸡在徐州人的认知里,总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白月光”,“百味地锅鸡”在很多人心中就是这样的存在。
(摄影/徐祥瑞)
经过猛火爆炒后的鸡肉吸满了料汁,再经过高温炖煮,鸡的鲜香味道淋漓尽致地烹制出来,酱香浓郁,鸡肉瘦而不柴,色味俱全。
地锅鲫鱼、地锅鮥鱼鱼肉紧致而富有弹性,稍稍一抿,鲜味便在舌尖融化。紧随其后的酱香咸辣丰富了味蕾,让人有些停不下筷子。
(图/食尚徐州)
撅腚卤汁烤鸭的老板江湖人称“徐姨”,徐州美食界响当当的人物。她的梦想就是让南京烤鸭游进徐州,打开美食新世界!
她家都是选择湖鸭,烤制时用一人高的闷炉,卤子用鸭腔中灌的水为原料加以各路秘方制作而成。烤得蜜糖般油亮的皮,包裹着纹理如年轮般清晰的鸭肉,中间夹着薄薄一层雪白油脂,令人垂涎欲滴。
(摄影/刘晶)
夹河街上的永康糕点目前全市有七家分店,还在铜山柳新镇设有工厂,已经成为一个在徐州家喻户晓的连锁品牌。
这里,有传统的麻片、酥糖、蜜三刀,也有西式的曲奇饼干……它把我们儿时的回忆,写进了生活的日常。
(图/粮爷把子肉)
“粮爷把子肉”是徐州新派把子肉的代表,绝对刷新你对把子肉的印象!每到饭点,柜台前都挤满了各路食客。
把子肉三件套:把子肉、坛子肉、肉丸子,都是用秘制酱料腌制,火候恰到好处,肥肉不腻,入口即化,瘦肉不柴,丝丝入味。
粮爷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这一锅泡饭汤了。
是新鲜的活鸡和元骨,加入秘制调味料,小火慢炖,最终呈现出来的。吃完大家都会心满意足地来一句:“粮爷的汤,泡饭香!”
(图/粮爷把子肉)
没有吃过徐州炸串的吃货是不完整的,没有吃过“牌楼炸串”的吃货也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吃货。牌楼炸串从1993年开始经营,最初只是老板娘在路边摆摊,每次都会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起来,生意特别红火。
(摄影/季广天)
后来在夹河东街租了门面,种类特别丰富而且菜品新鲜,是一家承载了无数徐州人的记忆和儿时味道的老店。甜酱清甜,辣酱够味,用烙馍卷着吃,给满汉全席都不换!
(摄影:刘晶)
中枢街巷子里的炸臭干,属于下午茶必点项。小块的臭干在热油里炸到金黄捞出,表皮酥脆,内芯柔嫩,直接戳上竹签子在路边不顾形象的大快朵颐起来,才是对它最好的尊重。
(摄影:李婷)
立德路的这家油泼面,原本还是比较简陋的门面房。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附近的学生、上班一族,从四周汇聚而来,点上一份油泼面,再点上一份炸串,美美的一顿午饭就来了。
还有一家卖水煮串的,好多人的回忆,串的长长的荤的素的串串,用高汤煮过再刷上酱汁,味道不输炸串却更为健康,可惜据说后来店主不做了,徐州也再没找到做这种串的小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 子琪是个美食家)
徐州必吃榜,一定不能错过徐州的招牌“什一餐厅”。这家位于矿山路上的总店,每天几乎都是满满的人排队,哪怕是工作日的中午,找座位也要靠缘分。爱吃辣椒的一定不能错过这一家。
(摄影/李婷)
大同街上的美食也“包罗万象”,保留了老徐州的味蕾记忆。三珍斋可是从馄饨挑子中起家的。在三珍斋的门头上就可以看到“百年珍情 1929”。馄饨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浓郁的汤底,满嘴都是鲜味儿。
(摄影/李婷)
这家店创立于清朝末年,是清真食品。这么多年去了,泰康清真食品的味道从不曾改变,还是记忆中的美味。
羊角蜜、三刀、麻片...不管什么时候去,店里都是香气扑鼻。
在繁华的中心商圈,淮海路上,日日夜夜,喧哗与宁静并存,时尚与市井并存。
万物皆变,时光易逝,而路终将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