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高阶拼图”里修补历史记忆

来源:徐州杂记  张瑾  发布时间:2022-12-07

1.jpg

2022.12.6徐州日报《汉风周刊》总第91期

 #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当前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徐州拥有丰厚的两汉文化遗存,新征程中的徐州文保人,用科技与匠心修复时光碎片、抢救文化遗产。

岁末,徐州博物馆文保科技部里,获得省文物局立项的东汉漆木棺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数字化保护方案编制,为丰富明年的西汉彩俑特展而进行的残俑修复正在进行。“文物医生”们在默默无语的文物之间,与历史对话,与时间赛跑。

 01 

年轻团队用科技力量迎接挑战

2.jpg

20世纪80年代的土山

土山汉墓是徐州王级汉墓中的传奇,从1969年被发现,到2021年考古收官,共发现三座墓葬,其中的土山二号墓上榜“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两千年岁月销蚀,墓室里的棺木已经腐朽,只留下棺木内外壁的漆灰层和其下运送棺木的柩车,保持着下葬时的模样。

3.jpg

在文物修复之前,需要经过缜密地测量、分析、拍照、绘图,才能从考古现场提取文物。仅这项工作,文保科技部就做了一年。如今,漆木棺已被提取到实验室。

在墓室间的回廊里,排列着还没有送走的标着号码的漆灰碎片。参与这项工作的文保工作者吕浩然、王俊彦等都是00后,承担着电脑绘图、记录等工作。

“看这几处灰层上留下的,是砍斫痕迹。”前来查看进度的文保科技部主任赵晓伟分析,“盗墓贼进入主墓室后,想用剑或其他利器把棺盖砸开,咣咣咣,利器穿过漆灰层,穿透了木头,但后来看这种开棺办法是徒劳的,又转而用更暴力的工具将棺盖砸开。”

4.jpg

历史的细节无从得知,文物修复师所做的,就是从蛛丝马迹中,尽可能还原现场,找到修复的路径。

将主墓室中彩绘漆木棺修复并数字化还原,这项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工程由博物馆文保科技部90后工作人员李宗敏负责牵头,重重困难摆在面前:“土山二号墓葬有3人,3副漆木棺。主墓室东侧的一套漆灰层残存状态较好,但后室的漆木棺残断严重,交错叠压,关系复杂。”

“漆木棺、輁轴清理”“测量并绘图”“西棺輁轴内下面提取,底层显现木板拼接痕迹”……修复工程已开展快一年,文保科技部的修复日记,仍旧芜杂得让人看不出头绪。

然而,这个年轻团队的70后领头人赵晓伟并不气馁:“我们的漆木棺保护修复项目已获省文物局批复立项,目前已完成数字化保护方案编制,年内即可上报。通过开展项目,完成检测分析、数字化建模、本体修复、数字化复原等各项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必须向前走!”

5.png

“文物复原修复的难点在于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十足的经验,每一次都是新的起点。但是,越是难,克服之后,成就感就越强。”信心满满的赵晓伟与记者约定,“3年之后,你再来看。”

 02 

在汉俑上的指纹间与古人对话

“活起来的汉俑,看得见的历史”。本周,在“北洞山彩绘陶俑特展策展”微信工作群里,徐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岳凯转发的翘袖折腰乐舞俑动画视频,获得了众人点赞。

距离明年初的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展开展的日子越来越近,徐州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修复彩俑。

6.jpg

“1986年,北洞山的考古工地上,辛苦了两个月、因出土文物寥寥而懊恼的考古人,‘duang’地一拳砸在墓道壁的空墙上,意外发现了墓道壁上7个石龛。”北洞山200余件彩俑被发现的传奇经历,在坊间流传已久。

讲好故事,还要真实。当记者求证上述富有戏剧性的考古细节时,被参与北洞山汉墓考古的李银德微笑着否定:“封土之厚,拳头根本不可能砸出空洞声。”

7.jpg

现为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的李银德,自1982年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配到徐州后,先后完成了数座王级大墓的考古,以严谨、专业著称考古界。对于徐州博物馆即将开展的北洞山汉墓彩俑专展,已退休的李银德多次来馆指导修复和布展。

躲过历史上盗墓破坏的北洞山汉墓彩俑,服饰上红、白、黑、绿、青、蓝、紫、绛等色彩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飘逸。彩俑出土后,文保科技部门对彩俑表面进行了保护,部分彩俑被修复展陈,但尚未有过集体亮相。

8.jpg

为了丰富新展展陈,自今年7月,文保科技部开始了新增彩俑的修复工作。

“我有幸参与了北洞山汉墓出土彩绘仪卫俑的修复工作,忘不了初次看到其美丽色彩的震撼。”在博物馆见习并工作近一年的王俊彦,看到彩俑胎体上保留下的一些工匠指纹,会下意识拿自己的手去比量,“想象着当时的人是怎样去制作的,用哪只手留下的指纹,进行一场跨时空的交流。”

与王俊彦一起来馆的吕浩然同样爱上了修复工作:“在之前的学习中,我认为文物修复就是简单的粘接、补配、做旧。其实不然,修复文物的第一件事是对其进行价值评估,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原则,充满了科技感。”

9.jpg

按照李银德的建议和文保科技部的修复方案,两位年轻人面对一堆散碎严重的彩俑部件,未做粘接处理,而是清理了陶俑身上的附着物,并对残留彩绘不稳固处进行了加固:“这样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出当时的陶俑是怎么制作的。”

 03 

拼接城下城遗址中的叠城密码

以“原址原真”保护展示的方式,让埋藏地下的文物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今年7月,建设于市中心彭城广场地下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全国首座在市中心历史原址上建造的城市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叠城奇观。

10.jpg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全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早在2016年地铁1、2号线彭城广场换乘站施工之前,徐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实地勘探后,明确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对施工中需要填埋的遗址上的建筑文物一一“打包”。

11.png

在考古人员不断地发现中,规划中的遗址博物馆从原先的12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3700平方米。在今年博物馆开馆之前,徐州博物馆文保科技部的工作人员对展陈的遗址进行了再修复,尽可能让出土建筑物更好地与遗址博物馆环境相融合。

12.jpg

从2014年进入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到2017年转岗至文保科技部,35岁的吕大龙在短短8年间,见证了市中心彭城广场地表10米下汉代文化层的深沉,也见证了现代化遗址博物馆的崛起。

“从事文保工作,最‘重最级’的工作是对重要遗存进行整体搬迁。”吕大龙介绍,“我们在市中心文庙的考古工地整取过一段长7米的汉代夯土台基,约有35立方米,光加固、打包就用了一个多月。为了吊运这个笨重的包裹,文保人员还专门在探坑中铺了一条钢板斜坡路。”

13.jpg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适合整取,有的需要分段拆零,一一编号、拍照,以方便后期复原。吕大龙说:“我们在彭城广场整取了明代灶台遗存,除了砖砌的部分,还要在四周多放出20厘米,虽然这样会增加重量和难度,但在展陈时,更能直观地展现古人使用灶台的情况。”

14.jpg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最深处,有一口距地表12米的汉代水井,从遗址博物馆的明代地层顺台阶下到汉代地层,即可近距离观察到该井。汉代水井在徐州地区考古中十分罕见,完整者极少。此井直径1米,井壁光滑细腻,由数节高约30厘米的预制陶质井圈套砌而成,井内幽暗深邃。

在博物馆遗址区东部,还有近千平方米的大片区域未发掘。这是自土山二号墓之后,徐州第二个盖在室内的公众考古工地。据悉,在明年开启的城下城遗址二期考古中,游客可在此观摩现场考古工作,继续探索地下城中埋藏的秘密。

 04 

在几何级试错过程里织补玉衣

在徐州博物馆的天工汉玉厅,展陈着金缕、银缕、铜缕三件不同缕质的玉衣,皆出土于徐州,而且由徐州的能工巧匠修复。“这是全国仅有的景观。”周日在此做志愿服务的讲解员、徐州工程学院教师郝心耀自豪地说。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全部用玉片制成,因身份等级不同,玉片和连接的缕质也不同。

徐州博物馆金、银、铜缕玉衣

全长1.74米的金缕玉衣在展厅灯光的笼罩下,发出温润的光泽。这件从1995年发现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被考古专家认为是目前全国“出土最早、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玉片最多”的金缕玉衣。

20多年前参与修复这件玉衣的张亚回忆:“2001年4月的一天早上,一堆从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片摆放在我面前,上面沾满了泥巴,领导安排清洗、拼对。”

搜狗截图22年12月07日0936_1.jpg

左图为《图形科普》杂志上刊登的张亚修补玉衣的照片。右图为2021年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厅提升改造中,张亚为玉面罩更换底布。

“这堆玉片有四五千片,光碎成四五瓣的玉片就一千多片。我和另一位刘师傅在大堆碎片中一块块拼接,眼都看花了。”

张亚说着,皱起了眉头,“半年后,刚把拼对任务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又来了,给这些大小形状不同的玉片找位置。我们找来纸板,剪成玉片大小,编好号,用铜丝穿成衣裤的样式,反复摆,排列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再穿上玉片,终于在2002年9月完工。”

20.jpg

为玉衣打板,缝制包边,张亚万万没有想到,曾经为服装厂技术骨干的自己,手艺还会在“楚王定制”上发挥作用。至今,张亚已参与修复玉衣3套,为徐州博物馆赢得了同行赞誉。

21.png

“一片不对,全部重来,反反复复中,就是一场修行。”在“高阶拼图”里进行几何级试错,即使是科班出身、从业20年的赵晓伟也常打怵,“文物修复过程中,要求所有碎片必须用完,只能不足,不许剩余,然而要为所有残片找到具体位置,要比用其他材料填补难得多。”

22.png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让赵晓伟更加有紧迫感:“文物修复有着无穷的奥妙,除了现代科技应用外,还要有长年积累的手上功夫。这个冷门行业,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机制上的保障,形成薪火相传的专业队伍,才能让徐州亟待修复的大量文物重新焕发光彩,为社会服务。”

 后记 

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芬芳

以苏州为代表的“吴韵”和以徐州为代表的“汉风”,被学者形容为江苏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基于文博工作者的努力,徐州出土的汉代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和智慧,奠定了“汉风”的根基。

文物修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抢救文化遗产,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下来,让沉睡在地下库房的文物活起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动力。

板凳要坐十年冷。修复文物是一个枯燥又漫长的过程,从业者们每天面对未知的历史,不仅要用到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更要有不气馁的毅力,以匠心、耐心为残缺找补,弥合岁月留下的缝隙,再现一页页精彩画卷,唱响一曲曲浪漫长歌。

锦心妙手留芬芳。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被精心复活的一件件文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着文化基因,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文物医生”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夯实文保人才的根基,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璀璨文明。


评论

我要点评
点赞(0)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