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徐州 | 千秋雪月共苏张(上)从一见如故到恨相知晚

来源: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发布时间:2022-12-06

张山人,生于公元1040年,名天骥,字圣途,徐州人氏。他满腹才华却不愿做官,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云龙山西麓黄茅冈,自号云龙山人,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传闻他养了两只鹤,早晨放出,傍晚招回。时间长了,人们习惯称他为张山人。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来徐州任知州,结识了张山人,不但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放鹤亭记》和《登云龙山》诗,以及若干首歌颂云龙山美丽风光的动人诗篇,为彰显徐州的历史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苏轼任职徐州期间,和张山人交往的次数至少在十二次以上。

今天,让我们通过苏轼在徐州的诗作,一起探寻他和张山人的友谊。

1.jpg

第一次是熙宁十年(1077)八月,苏轼某一天写了一首诗记述登云龙山的经过,题为《过云龙山人张天骥》。

2.jpg

这首诗中,“病守”指苏轼自己,而“幽人”则是指张山人。“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说明张山人虽然隐居在云龙山,却并没有与世隔绝。日常所需要到集市上去交换,住屋围墙损坏也无需恢复,因为和邻里关系融洽,不需做任何防范。“饥寒天随子,杞菊自撷芼。慈孝董邵南,鸡狗相乳抱。”

第一次见面,苏轼就用唐朝的陆龟蒙和董邵南两位隐居高士来比喻张山人。

3.jpg

▲张山人故址

苏轼这次,想必是听说了张山人的大名,带着对隐士的尊敬,才前往云龙山。大概是第一次畅谈就投机,苏轼认为张山人是和陆龟蒙、董邵南一样的高洁之士,因此,他以热情洋溢的诗句表达了对张山人的羡慕和赞颂。情由境生,那句“从君好种秫,斗酒时自劳”,苏轼想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于是不禁想着自己也能早日归隐,和张山人一样过起隐居生活。

4.jpg

▲苏轼留下的碑文放鹤亭记

两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元丰元年(1078)二月末的一天。这年的寒食节(二月十九日),苏轼的好友李公择由齐州(今济南)知州调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赴任途中路过徐州,前来看望苏轼。李公择可能也是从苏轼的介绍中得知张山人的情况,很想去见一见。

这次访张山人,李公择写了诗,苏轼也写了诗,题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

5.jpg

▲招鹤亭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公择和苏轼对张山人都非常关心,诗中也不难看到苏轼执意要为张山人做媒成家,但张山人婉拒了苏轼的好意。

而第三次见面,是同年四月末五月初。前一年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决口。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徐州城边时,水位继续上涨。苏轼带领全城军民奋不顾身抗洪,指挥抗洪大军修建防洪大堤。经过七十余天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洪胜利,保住了徐州城池。为此,苏轼受到了朝廷嘉奖,也获得了徐州人民的爱戴。

6.jpg

大水损毁了张山人的房屋。大水过后,他在故居之东重盖新居,在新居旁边又盖了一座亭子。他养了两只鹤,每天清早把鹤从亭子上放出去,傍晚时再招回来。苏轼听说张山人新居建成,就邀了几位僚属访张山人。

当天,苏轼兴致很高,在席上和张山人及僚属们分韵作诗。由于已经快喝醉了,诗自然没有作完,只好回家后继续作。他一共写了四首诗,先写了《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7.jpg

▲放鹤亭

苏轼以“山公”自比,晋代山简好嬉游,爱饮酒,苏轼也是一个好嬉游,爱饮酒的人。张山人可能事先已得到他要来访的消息,一早就将门前的道路打扫干净。在第二首中,则以张山人比“戴公”,“戴公”指南朝宋时名士戴顒,戴顒曾住剡县、桐庐等地名山,后移居京口黄鹄山。“万木锁云龙”,说明在北宋年间,云龙山已是一处树木繁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美丽之地了。

优美的环境会让人流连,对苏轼这样的诗人来说,于情于景,都会即兴作诗,感叹,怀念。

8.jpg

到现在,苏轼虽然和张山人见面的次数并不算多,由于张山人和他的父亲、母亲均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苏轼是集儒、道、佛于一身的饱学之士,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四川有名的道士张易简,苏轼从小就深受道家的影响,加上入仕以后,政治上屡遭挫折,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因此,他和张山人之间十分投缘,可以说,每次与张山人相会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惯与先生为酒伴,不嫌刺史亦颜开”正是这种心心相惜的真实写照。

最后,苏轼又写了一首《题云龙草堂石磬》,描写在张山人新居内见到的情况: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9.jpg

石磬是古代石制乐器,形状如矩,酷似人弯腰。“折为督邮腰”,苏轼以此联想到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代指县官俸禄)而向督邮弯腰的典故,借以赞颂张山人的高尚品格。“悬作山人室”,此石磬悬挂起来,就像张山人的居室一样空旷而清净。

10.png

大约是上次的相聚不够尽兴,大约过了十来天,苏轼带着府里的人来访张山人,这是他和张山人的第四次交往。苏轼的旷达与豪爽,让他不论和什么人都能交上朋友,但和对方比较熟悉以后,他喜欢设计一些小小的恶作剧捉弄对方,令其哭笑不得。且看他写的——大杏金黄小麦熟,坠巢乳雀拳新竹。故将俗物恼幽人,细马红妆满山谷。提壶劝酒意虽重,杜鹃催归声更速。酒阑人散却关门,寂历斜阳挂梳木。

“故将俗物恼幽人,细马红妆满山谷”,寥寥十四字把苏轼的小心思描绘得惟妙惟肖。“提壶劝酒意虽重,杜鹃催归声更速”,系双关语,“提壶”是一种鸟,发声如云“提壶芦”,“杜鹃”也是一种鸟,叫声似“不如归去”。这两句写得很巧妙,既表达了张山人欢迎他们来访热情招待的一番诚意,也暗示了张山人希望他们早点归去的真实心情。他们也很知趣,在酒醉饭饱之后,太阳还挂得老高的时候,就早早地打道回府了。

11.jpg

▲听雨长廊

苏轼和张山人的第五次交往是在这年的重阳节。八月十二日,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特大洪水的纪念性建筑黄楼竣工,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各方名士三十余人参加典礼,“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热烈而隆重的气氛难以言表。

12.jpg

这一天,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过得最愉快、最繁忙、而又最风光的一个重阳节,也是他入仕以来过得最愉快、最繁忙、而又最风光的一天。张山人在苏轼的热情邀请下,很愉快地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庆祝活动。

说到东坡石床的来历,也和苏轼和张山人的第六次交往有关。苏轼的好朋友王巩从汴京(今河南开封)来到徐州参加黄楼落成典礼,后要离开徐州。在离徐前夕,苏轼邀颜复和张山人陪同王巩一同游览云龙山。苏轼本来酒量就不大,挚友来访,心情过分高兴,喝多了点。走到黄茅冈时,晕晕乎乎,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好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从此,这块默默无闻的石头,经苏轼一躺,便名声大振,名列华夏六大醉石之一,后人名之曰“东坡石床”,成为一处有名的古迹。

13.jpg

苏轼醒来以后,便作了一首诗,题为《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14.jpg

诗后有跋:“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张天骥、苏轼、颜复、王巩始登此山。”关于这首诗,起初,很多人误以为是苏轼喝酒喝糊涂了,本应是八句的诗他却只凑了七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千古名作,成为一张宣传徐州和云龙山的响亮名片。

他们的第七次相约,是王巩离开徐州后没过几天,杭州诗僧道潜从汴京徒步来到徐州拜访苏轼。道潜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僧,有“宋代第一诗僧”之誉。他原名昙潜,在杭州时苏轼给他改为道潜。九月末的一天下午,苏轼与舒教授、张山人等一起陪同道潜游戏马台。

15.jpg

苏轼兴致勃勃地写了《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颜长道二首》,现将第二首抄录如下: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更寻陋巷颜夫子,乞取微言继此声。

舒教授名焕,当时任徐州教授,也是苏轼的好朋友。“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陶令指陶潜(陶渊明),晋代庐山僧慧远与陶潜游,常沽酒饮之。皎公指唐代诗僧皎然。苏轼在此自比陶令,以张山人比慧远,以道潜比皎然。“更寻陋巷颜夫子,乞取微言继此声”,颜夫子指颜复(字长道),原任彭城令,现已去官,在彭城闲居,他也是苏轼的好朋友,此联有邀他写和诗的意思。

16.jpg

他们的故事还会如何发展?

苏轼还会和张山人见面几次?

千秋雪月共苏张,

下次再带您一同探游~

17.gif

评论

我要点评
点赞(0)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