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遭受盗掘,又遇午夜盗抢,5层封石之下,徐州黑头山汉墓考古,完胜!

来源: 徐州杂记  张瑾  发布时间:2022-11-29

1.jpg

2022.11.29徐州日报《汉风周刊》总第90期

2.jpg3.jpg

2022.11.29都市晨报“两汉盲盒”

午夜电话铃骤响,“工地被抢,已报警了。”时隔16年,回忆起曾经发生在徐州黑头山汉墓考古工地上一幕,参与此项考古的亲历人依然心有余悸。

11月25日、26日晚,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分上下两集,播出了纪录片《徐州黑头山汉墓》,讲述了黑头山汉墓考古诸多刷新历史的重大发现,也展现了考古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惊险。

4.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群山之间埋藏着两汉时期诸多高等级墓葬。丰富的现代考古成果,为研究徐州乃至全国的汉代历史文化培厚了基础,坚定了文化自信。

徐州黑头山上究竟发生过什么?考古人员在这处汉墓中得到了哪些不寻常的收获?随着这一话题在市民中的热议,11月27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当年的考古项目参与者,跟着考古人的思绪,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秘之旅。

 01 

猖獗盗墓,止于第五层封石

2006年6月的一个深夜,徐州东郊上甸子村一派宁静。突然,从村外黑头山的方向传来爆炸声,轰隆隆的响声,让山脚下的住户感受到大地的轻微震动。

5.jpg

村外的黑头山平常无奇,平时偶有种庄稼的、放羊的和小孩子们上去,村外的人很少光顾。深更半夜为什么突然发生巨响?天刚亮,好奇的村民便上山探个究竟。

巡山中,一位村民被脚下的树枝绊了一个踉跄,拨开树枝,竟然露出一个深不见底的盗洞。有人盗墓?警觉的村民立刻向公安部门报案。

6.jpg

盗墓的消息转到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后,考古队员吕健和刘尊志当天上午就坐上公交车赶去,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黑头山。

“山路很窄,从山坡底下到山腰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的吕健回忆,“大家反反复复在山上兜圈子寻找,村民在早上看到的盗墓洞竟然不见了。”

7.png

难道是村民花眼了,还是盗洞被很快回填了?直到夜幕临近,考古人员还在坚持,打着手电筒在草丛中寻找,一步一步,地毯式搜寻。

终于,人们发现了用树枝支撑隐藏的盗洞。清理掉树枝,一个椭圆形的直径仅容一人进入的洞口赫然在目,达6米之深。

8.jpg

这么深的盗洞,挖洞产生的土到哪里去了?经过考古人员的四处勘查,原来,大家之所以没有轻易发现盗洞,是因为盗墓者心思缜密地将挖出的土,用蛇皮袋运到至少100米外的地方,找个凹坑或松树底下,将土倒出来摊平。

然而,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猎手的眼睛。“墓葬填土也叫花土,颜色质地混杂,有时还会夹杂着防潮的膏泥。虽然盗墓者将这些土伪装起来,但在考古人眼中,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的。”吕健说。

盗洞决非一两天可挖出,分析村民夜中听到的爆炸声,考古人员推测爆炸可能来自盗洞中。

9.jpg

6月的徐州,天气炎热,山上蚊虫肆虐。考古人员全然不顾,毅然腰系安全绳,下到洞中,过程中,看到了新鲜的碎石碴口,这是墓葬上方设置的封石。

再往下,竟然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封石,每一块封石目测有50公斤,石头上残留着黑色的炸药痕迹。

正当失望之际,洞内的第五层封石稳稳地接住了考古人员的双腿。万幸,处心积虑的盗墓者被挡在了第五道屏障前。

14.jpg

 02 

有惊无险,考古中遇到盗抢

汉代人事死如生,崇尚厚葬,在造墓时就留下了重重防盗机关。考古人员从层层防盗封石分析,黑头山的盗洞之下,大概率是西汉时期的石坑竖穴墓,而且墓主人级别不低。

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在我国考古界,没有特殊原因,是不能主动进行古墓葬发掘的。

黑头山上的盗洞随时有可能被盗至墓室,徐州博物馆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清理发现,这一竖穴墓中的夯土间,共置有五层封石,一、二、四层为不规则的块石,第三和第五层为石板,分两排共12块。

由于当年条件有限,山坡上机械设备上不去,考古人员在洞口搭了三脚架,请石匠把封石凿碎后一点一点运上来,工作量异常繁重。

考古过程中,徐州博物馆找来附近对地形比较熟悉的村民,24小时值班守护。

6月27日这晚,上甸村村民王世杰和苗怀云像往常一样到山上值班,睡在洞口前的帐篷里。

午夜12点,正是人们最困的时候,树林中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

“突然,有4个彪形大汉把我们俩围住,让我们不要动,我们被吓蒙了。”十几年过去,讲起这一幕,村民王世杰仍唏嘘不已,“来人共有十几个,有几人下到墓中,叮叮当当砸着墓中的石板。我趁他们忙着盗墓,打倒一人,但其他三人立刻把我按在白芋沟里打。这时,苗怀云猛地起身,跑下山去。”

15.png

“我鞋也没穿,从山上跑下来,裤子和腿都磕破了,心里扑通扑通地跳。”跑下山的苗怀云,哆嗦着向村民借电话报了警。山上的盗墓人见事情要败露,只好作鸟兽散。

16.png

当夜,时任徐州博物馆馆长的李银德在家中听到电话铃响,本能地头皮发麻:“就怕12点以后到凌晨4点的时候有电话来,一定是出事情了。”

17.png

“考古人员清理盗洞时,盗墓者可能就夹杂在看热闹的村民中,见第五层石板就要打开,挑准这个时候突然袭击,想将墓室洗劫一空。”

虽然警方很快包围了周边的要道口,然而很遗憾没有破案。

令人敬佩的是,两位村民的忠于职守和勇敢反抗,阻止了盗墓贼的进一步行动。

后来有村民回忆,在此次盗墓之前,这伙人就利用春节放鞭炮的时机,掩盖炸石头声音,至少“光临”黑头山5次。

搜狗截图22年11月29日0941_2.jpg

03 

穿越时空,寻常器物有烟火

加强了安保之后,考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五层封石被清理之后,墓葬表面完全露出。

19.jpg

经历两千年,搭建椁室的木板和盖板早已腐朽全无,留下了一圈黑色的朽木痕迹。清理工作小心翼翼地探向泥土深处。距离墓葬约120米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陪葬坑。

黑头山汉墓南北长4.25米,东西宽3.05米,深8.3米,为正南北方向。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出土有玉印、玉璧、陶俑、铁戟、染炉、六博棋等100多件文物。

其中,在墓中发现的男立俑高为15厘米左右,五官轮廓模糊,头发后拢,反贴于脑后,身着双层右衽衣,双手缩于长袖内拱于腹前。

女立俑较男俑稍矮小,鼻微突出,头发后拢下垂, 至肩部上挽打结,身着双层右衽衣,双手于袖内拱于腹前,衣摆宽大,衣领处偶见彩绘的痕迹。

从黑头山汉墓出土的20多个陶俑,如今被展陈在徐州博物馆的俑秀凝华厅中(下图的最下面一层)。与其他汉墓中出土的陶俑略有不同的是,这批陶俑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当今流行的“锥子脸”。

22.jpg

陶灶是汉墓中经常出土的器物,干系着墓主人在冥间的“伙食”。黑头山汉墓出土有一件陶灶,长30.2厘米,宽13.4厘米,高 19.6 厘米。灶体虽然很“迷你”,但功能齐全,丝毫不耽误墓主人的“使用”——

灶身呈长方形,灶台上开有前后两个火眼,其中前面置甑,后面置釜。两者有啥区别?甑为宽平沿,敞口,斜腹,平底, 底部有9个圆形箅孔。釜为敛口,鼓腹,平底,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形系。一个蒸饭,一个煮羹,是不是很香?

23.jpg

同时出土的另一件厨房用具染炉,为徐州地区首次发现。染炉由炉和染杯组成,炉身为长方形,炉壁及炉底有长条形箅孔,用以燃烧木炭,其上染杯为盛放调味品所用。

24.jpg

“染”的本义为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将烤好的白肉蘸上耳杯中咕嘟开的酱料,这样的染炉,堪称汉代版“火锅神器”。

墓中发现的一块陶搓石,总体为上下鼓起的椭圆形,似河蚌,顶面卧有一只蟾蜍,蟾蜍头部昂起,双目圆睁,张口,四肢伸展作游动,憨萌可爱。

此物长9厘米,高4厘米,正反两面皆有颗粒状小圆点,盈盈一握,两面皆可用。

在徐州博物馆展陈的这块陶搓石,学名为“陶㼽”。望文生义,不由感叹中华文字的智慧。陶瓦制的搓垢物,劲大下灰,搓搓搓,可不是很爽。

 04 

墓主是谁?八枚印章亮身份

从墓室形制和出土文物特征分析,考古人员将黑头山汉墓判定为西汉早期。从墓中发现的玉璧、陶俑以及附近的陪葬坑,都说明了墓主人身份极为尊贵。

汉代有“玉不下王侯”之说,玉作为重要礼器在当时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黑头山汉墓出土玉器品类丰富,有玉璧、玉环、玉印、玉饰件等。

27.jpg

其中一组玉串饰,由水晶珠、玛瑙片和小玉片组成,水晶珠呈扁圆形抹角,玛瑙片为长条梯形,玉片圆形。从出土位置看, 此串饰为女性墓主人手腕所戴物。

28.jpg

由于汉代高等级墓葬在历史上被盗得“十室九空”,徐州发现的王级大墓中,只有龟山汉墓因一枚龟钮银印(下图)被确定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墓,其他王级汉墓的墓主甄别,成为待解之谜。

就在考古人员各种猜测中,黑头山汉墓中一气出土了8方印章,其中,“刘慎”“臣慎”印章6方,为男性墓主的私印,“东宫府印”为墓主的官印,1方双面印为“萧真”“平阳君印”的印章,为女性墓主所用,平阳君为萧真的封号。

搜狗截图22年11月29日0941_1.jpg

在吕健、耿建军执笔的《江苏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发掘简报》中,还介绍了两套骨质六博棋。六博棋在汉墓考古中较为常见,棋子一般为12枚,每人6枚,棋子上通常没有发现文字。

不同的是,黑头山汉墓出土的棋子,有一方的6枚棋子上阴刻有字,分别为“青龙”“小岁”“德”“皇德”“司陈”“白虎”,为解释六博棋的行棋方法提供了珍贵线索,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带字棋子,与西汉时期的式占相关,并非六博所用。

36.jpg

据李银德2020年出版的《徐州汉墓》一书记载,徐州已发掘汉墓2000座左右,发掘数量居全国前茅,有姓名的西汉刘氏宗室成员墓10座,其中就包括黑头山汉墓。

黑头山汉墓的发掘虽然结束多年,但与之相关的汉文化研究课题依然在学者中继续开展。黑头山汉墓的部分文物在徐州博物馆中连结起过去和未来,向人们展示着璀璨的汉文化光彩。

(本文图片由徐州博物馆和受访专家提供,在此鸣谢。)


评论

我要点评
点赞(0)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