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阁街,邂逅徐州老味儿!

来源:快哉徐州快哉快哉  发布时间:2022-08-18

1.jpg

(摄影/徐祥瑞)

东阁街,东起环城路,西至黄河北路。

1971年称跃进东街,1981年恢复东阁街名。

2.jpg

(摄影/刘雪洪)

清代末年,在东阁街(现东阁街菜市场中段)的高台子上,有一座带有前廊的三开间大殿,上覆青筒瓦,人们称为“文昌阁”。

因在其西还有一座财神庙,称为西阁,此阁故名东阁。

东阁街、西阁街在民国年间便逐步形成了居民聚居区,90年代,东阁小区、地藏里小区相继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3.jpg

(摄影/刘雪洪)

(摄影/徐祥瑞)

在东阁街,最出圈的大概就是东阁街菜市场了,烟火情怀和乡野气息并浓。

6.jpg

(摄影/刘雪洪)

又窄又长的深巷,品种极多,便宜又新鲜,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7.jpg

(摄影/徐祥瑞)

8.jpg

(摄影/徐祥瑞)

肉摊老板手起刀落,一瞬间的恍惚,似乎也只是过了几个春夏秋冬,几十年便倏然而过。

9.jpg

(摄影/徐祥瑞)

鲜活的骆马湖鱼在经验丰富的摊主手上乖巧的不像话,三十多年的生意老手,鱼在手上一颠,便知道几斤几两。

10.jpg

(摄影/徐祥瑞)

在这里,你可以见识到最地道的货,闻到最新鲜的气味,碰见最朴实的卖菜小姐姐。

11.jpg

(摄影/徐祥瑞)

流连于每个小摊儿,感受到了琐碎生活的真实,有了买菜回去的做饭的欲望。

12.jpg

(摄影/徐祥瑞)

在这种氛围下,突然懂了为什么总有人爱钻进这里,愿意花时间去经营日常。

13.jpg

(摄影/徐祥瑞)

各色食材的色泽、瓜果鱼腥的气味以及人与人擦肩接踵的温度,人头攒动热热闹闹。

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市场,却有着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14.jpg

如果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整天,那一定就是东阁街。

15.jpg

(摄影/刘雪洪)

早上七点不到,油条摊已经排起了长队。

点根酥脆的油条蘸热粥垫个底,再加上厚实的油馅子加深加深,徐州人的早饭就是这么热量满满!

16.jpg

(摄影/徐祥瑞)

火烧先煎后烤外酥里嫩,猪肉肥而不腻,葱花香气扑鼻。

17.jpg

(摄影/徐祥瑞)

韭菜鸡蛋加上现摊的烙馍,小时候的味道立马在口腔里绽放!

18.jpg

(摄影/徐祥瑞)

东阁街菜市场的蔬菜摊位的老板们,大抵是住在附近,每天下楼经营是日复一日的日常,也是最快乐的事。

19.jpg

(摄影/徐祥瑞)

案板上的老鹅色泽油量泛着光,鹅皮金黄清脆,老板手起刀落间,可以看到纹理清晰的鹅肉。

20.jpg

(摄影/徐祥瑞)

住在东阁小区的大叔熟练的夹着喜欢的菜,“少放辣椒,不放香菜”,熟悉的就像在自家厨房做饭。

21.jpg

(摄影/徐祥瑞)

各种口味的酥饼,甜的咸的都是焦香酥脆,每次路过总会带上几个。

22.jpg

(摄影/刘雪洪)

当时间迈入傍晚,东阁街菜市场迎来了它一天的高光时刻。

23.jpg

(摄影/刘雪洪)

各个熟菜摊位的招牌亮起了灯,烤鸭、卤猪头肉、盐水鹅......

每一家,都是熨帖肠胃的存在。

24.jpg

(摄影/刘雪洪)

夜晚的东阁街菜市场,摊贩们整理着自家摊位,烙烙馍的姊妹俩还在配合默契的赶着今天的最后一个烙馍订单。

25.jpg

(摄影/刘雪洪)

26.jpg

东阁街是东阁老街坊的心灵归属,东阁小区是这条喧闹老街之外的寂静所在。

27.jpg

(摄影/徐祥瑞)

从90年代走来的东阁小区,纵横交错的街巷,蕴藏着治愈氛围。

28.jpg

(摄影/徐祥瑞)

称得上东阁小区叔叔辈的东阁街仓库,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

29.jpg

(摄影/刘雪洪)

刚从东阁街菜市场买菜回来的大妈,总会在回家的路上歇歇脚,坐在马扎上与相熟的邻居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总会被逗得哈哈大笑。

30.jpg

(摄影/刘雪洪)

骑着小摩托的人类幼崽,竟在市井间玩出了赛场的洒脱。

31.jpg

(摄影/刘雪洪)

慢悠悠的在东阁小区晃荡,说话谈笑间,便来到了地藏里。

地藏里巷位于鼓楼区黄楼街道,南北向,北起东阁街,南止大坝头。

1971年改为前进巷,1981年恢复地藏里巷,地藏里小区便在这片地方。

32.jpg

(图/@摄影师胡子鲤)

地藏里小区有着现在很难见到的筒子楼。

充满了年代感的老房子、摆放在窗口的瓶瓶罐罐,排满车棚的车子,烟火气息足以定义这片充满历史痕迹的社区。

33.jpg

(图/@摄影师胡子鲤)

门口是平平无奇的单元门,进去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中间是从地面直通顶层的天井,周围的住户由回形走廊连接,东西侧各有Z形坡道上楼,自行车也可以直接推上来。

34.jpg

(摄影/刘雪洪)

老楼,承载着岁月洗礼,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35.jpg

(摄影/刘雪洪)

地藏王庙就藏在地藏里小区中。

相传很久以前,在黄河故道的东岸,住着一对老夫妻,吃斋念佛,在此盖起了一座地藏王庙,从城里来烧香的人越过黄河,顺着黄河大堤就来到了庙里,后来形成一条巷子。

36.jpg

(摄影/刘雪洪)

但根据有关记载,早在明代,兵部尚书霍维华为夫人在此建香火院。明天启四年(1624年),因黄河泛滥古庙被淹,仅存一阁。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在原址重建,规模扩大,称为慈济庵,供奉地藏菩萨,因此叫地藏王庙。

37.jpg

(摄影/刘雪洪)

慈济庵保存较为完整,有大雄宝殿一座,三圣殿、东师殿。大殿内嵌有“重建慈济庵碑记”,共有四方,殿前尚有莲花石幢一座,石雕莲花宝池一座,石幢上刻“崇祯九年正月吉日立”,崇祯九年为1636年,距今已有386年。

38.jpg

(摄影/刘雪洪)

院落一隅的陨石已经长满了水草,墨绿的一片,透着一股隐隐的禅意。

39.jpg

(摄影/刘雪洪)

在东阁,藏着最惬意的生活

是烟火气,是归属感,是回忆

是柴米油盐,晨起暮落

日子平淡且惊喜......


评论

我要点评
点赞(5)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