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知识 “翻盘” 靠知识致富

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8

1.jpg

韩旭在精心观察葡萄长势。

文/本报记者 胡明慧 图/本报记者 许晨

虽然父母并不支持,但3年前韩旭决定返乡创业时,没有一丝犹豫。

“父母总觉得在城里更有出息,让我回家帮忙,是拖了我的后腿。”可在韩旭看来,返乡不光是为了尽孝,更是自己谋划好的事。

乡村对于韩旭的吸引,源自少年韩旭的不甘。

今年29岁的韩旭是铜山区黄集镇人。韩旭很小的时候,母亲便一边经营着一家农资商店,一边包地种粮、种桃。可辛苦多年,地里的收成总不见起色,遇上不好的年景,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连本钱都亏进去。别人家靠包地致富,自己家却亏钱,从小时候起,乡村就被韩旭视作今后实现“翻盘”的“战场”。

韩旭本科上的是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的是山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顺从家人的建议,在深圳百果园南京分公司就职,从事草莓种植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韩旭对未来的谋划之中。

2019年,韩旭家又包了50亩地,建起连栋大棚,成立了铜山区鼎丰果蔬家族农场。这次大棚里种的是葡萄,选的品种是阳光玫瑰。“一边建棚,一边栽苗,因为没啥经验,选的苗细得跟筷子似的,心里没底,虽然想让韩旭回家帮忙,但考虑到他在城里能有更好的发展,就没跟他提这事儿。”韩旭的妈妈彭娟告诉记者。

可没想到,大棚还没建好,韩旭便辞职返乡了。“那时候觉得,在外积累了几年的经验,是时候去完成多年的梦想了。”韩旭说。

大学学的是农业,再加上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种葡萄,韩旭想过遇到困难,但没想到第一年就遭遇挫折。

“那一年,葡萄长势不齐,很多苗根本就没长起来。拨开土壤看,不少苗根系停止生长,所以长不大。”

啥原因?韩旭一边从书本里找答案,一边向有经验的种植者讨教,很快找到了原因,“种植之前没有对土壤进行深度改良,导致葡萄长不好”。

因为多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打底”,韩旭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

“土壤有机质含量、葡萄种植模式对葡萄的口感、脆度、色泽、香气、产量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咨询了几个科研院所的葡萄专家后,我使用了大量的有机肥料、高温煅烧牡蛎壳粉等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将原本黏重的土壤变蓬松柔软,为丰产、稳产、优质,打下了基础。”韩旭一脸自豪地描述着“首战告捷”。

土壤改良的成功,让彭娟对儿子“另眼相看”。但两人之间在种植理念上的交锋,时常在进行。

“俺妈总觉得肥料用得越多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要走绿色种植的路,就必须在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上做文章。我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着重补充腐殖酸、氨基酸、中微量元素等,这样每亩仅需15公斤化学肥料即可满足树体需求,大大降低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不仅果品的安全性得以保证,果品的品质也有了质的提升。”韩旭坦言,虽然母亲对于新的种植方式了解不多,但她在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很有经验,也给自己上了不少“实战课”。

母子同心,其利断金。

2021年,种葡萄的第三年,韩旭家种的葡萄因为品质好,受到了不少果商的青睐,其中上海的一家公司,用一斤15元的高价,收购了80%的葡萄,并利用其品牌,销往上海、广州,新加坡等地。

从那之后,韩旭家的葡萄不愁销了,2021年农场销售额突破230万元,净利润150万元。

与此同时,韩旭把种植经验和技术无偿分享给村民。创业3年来,他培训葡萄管理专业技能人员达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累计服务周边葡萄种植农户40余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6万余元。

提及未来,韩旭说,希望带领村民们在葡萄单品上继续做深做优,在当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当地的区域公共品牌,“如果大家都把品质做得很好的话,那我们的销售就不是问题了,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让果品拥有品牌的溢价,大家会有更好的收益。”

■记者手记

心在最高处

身在最深处

何谓“新农人”?韩旭应该算得上是个典型的代表。

有知识,有梦想,有干劲,对于乡村有着近乎执着的朴素情感,如今像韩旭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

他们让农村变年轻。如今,种地的不再是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老年人,一批有知识、有活力的青年怀着新时代的“三农梦”,扎根在广袤乡村,学以致用,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

他们让农业更有活力。传统种植,能解决温饱,但带动致富,动力不足。新农人,带来新技术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带来全新的理念——种地不仅是田间的劳作,而是做好全产业链的整套文章。

他们让农民成为可以承载梦想的职业。创业3年,韩旭带动40余户葡萄种植户户均年增收6万余元,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也让务农成为了有前途、有尊严,可以承载致富梦想的一种职业选择。

把知识化成热爱,铺在广袤田野上,新农人正在深刻地改变乡村面貌,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评论

我要点评
点赞(0)
暂无相关评论